自带勺子、甜排队品尝、排队品尝拍照拍照打卡,堂通成了课上的识课“标配”。
近日,出圈浙江大学胡福良教授开设的甜cq9跳高高满屏大奖视频《蜜蜂、生态与人类》通识课,排队品尝拍照让不少网友心生羡慕。堂通
每次课上,识课胡老师都会请同学们品尝至少两种蜂产品,出圈其中不乏稀有蜂蜜和昂贵的甜蜂王浆。课上积极答题互动的排队品尝拍照同学,还有机会直接将蜂蜜带回家。堂通
只见学生晒出的识课视频中,大家排起了长队,出圈争着感受一下甜蜜蜜的滋味。
如此生动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本学期,该课也从原定的80人最终扩容至近两百人。
学生争相品尝蜂蜜 浙江大学供图
一堂“甜蜜”的通识课
胡福良老师的办公室,更像一间装满宝贝的宝藏小店。
走进去,一眼就能看到各种精致的cq9电子游戏竞技平台小玩意儿。蜜蜂鼠绘、蜜蜂积木、蜜蜂钥匙扣,陶塑、衍纸、手机壳、立体书、表情包……甚至有人用瓜子拼接出了蜜蜂造型。
学生创作作品 俞倩玮/摄
学生创作作品 俞倩玮/摄
这些,都是学生创作的蜜蜂系列课外作品。“有上百件吧,本来是安排的加分项作业,可做可不做,但是学生热情都挺高的,也很有想法。”
胡老师用手指了指桌子上一件粘贴手工品,学生用一片片塑料花瓣,拼接出了蜜蜂形象。他直呼:这届学生太有才了!
还有一位新闻传播专业的男生,给胡老师织了条黄白蓝相间的围巾,底部则缝上一只可爱的卡通蜜蜂玩偶。他的cq9电子游戏哪个容易赢留言十分有趣:老师好!这是我的手工作业,谁知道为什么我想在夏季到来之前,给春学期课程的老师做一条冬天才能戴的围巾?
“有点小,不过蛮好看的。”胡老师戴在脖子上比划了一下,笑着说,这些学生的创作,让他感受到,课堂不只高大上的知识“干货”,还可以创造出各种接地气的趣味。
胡老师戴着学生织的围巾 俞倩玮/摄
原来蜜蜂是红色盲?蜜蜂竟然会做简单算术?听说蜂巢的六边形结构未必是蜜蜂建造的?……从蜜蜂的识别到蜂群的分工,从蜂巢的结构到蜂产品的功效,胡老师的课堂,总会用活泼生动的方式,将蜜蜂常识融入其中。
他时而让学生从短视频中一起来找蜜蜂种类,时而拿出与蜜蜂长相相似的蝇类图片,让学生分辨二者区别。“这些很难直接查到标准答案,学生需要先了解清楚蜜蜂习性,蜜蜂有哪几种,长什么样,通过自己所学所得,最终得出判断。”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胡老师还准备了“加料”环节。
他的公文包被学生戏称为“哆啦A梦的口袋”,不断从中摸出瓶瓶罐罐,邀请学生品尝枸杞蜜、咖啡蜜、薰衣草蜜等各种口味,以及价格不菲的蜂王浆。书本上描述的点点滴滴通过舌尖上的滋味,被学生牢牢记在心里。
他还会把自己那些年追蜜蜂的经历,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地中海边的卡尼鄂拉蜂、南非的海角蜂、莱索托的东非蜂、印尼海岛上的无刺蜂、巴西的“非洲杀人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蜂种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的好奇心被一次又一次满足,探索的激情也被一次又一次点燃。
这样妙趣横生的课堂,也让这门叫做《蜜蜂、生态与人类》的课程,成为浙江大学热门通识课之一。80个人的课堂,换了三四次教室,最终迎来了近二百名学生。
胡老师课堂 浙江大学供图
你以为这堂课是理工生知识拓展的殿堂?
非也非也。胡老师给记者看了学生的比例,事实上,该课程覆盖了本科五个年级、六十余种专业,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要占近一半,以及近五十位国际学生。
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在动物科学学院里,藏着一处神奇的角落。
阳台上,胡老师养了中华蜜峰和意大利蜂两个品种。现场有几个圆形木桶箱以及方形小房子,仔细瞧,下边的小口处,时不时飞出几只小蜜蜂。
与蜜蜂相伴的,还有一只流浪猫,懒洋洋躺在蜜蜂样子的猫窝里打盹。
蜜蜂角 俞倩玮/摄
养在这里的流浪猫 俞倩玮/摄
胡老师说,想要亲身感受蜜蜂的学生,可以来参观,近距离接触。“意大利蜂个头较大,颜色较浅,能生产蜂王浆和蜂胶。”参观期间,记者同样涨了波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胡老师而言,他认为,课堂不仅是输入知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这神秘、神奇、神圣的蜜蜂世界。
他希望学生自己能找到兴趣点。胡老师将这个过程比作“找对象”,鼓励学生“自由恋爱”,找到喜欢的研究方向。如果实在没有,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出面引导了,给出建议。
自2019年以来,胡福良老师与《蜜蜂杂志》合作,在杂志上开设《课程论文园地》版块,专门用以选登课程优秀论文。“题材不受限制,小说、散文、观后感之类的都可以。”
五年来,学生们将课程与自己的专业融合——蜜蜂与数学、法学、光学、医学、材料学、历史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目前,已累计发表论文101篇。
“去年,一位汉语语言文学的学生,写了篇《蜜蜂一样的人》,文章里描述了几位像蜜蜂一样辛勤的人,很有意思。还有学物理的,用了数学模型,这不是我擅长的,最后请懂得的人来看了看,发现他写的都挺对。”胡老师笑着说,从这些论文中,他“读”到了学生的无限可能。
从教三十多年来,胡老师先后培养出包括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在他的带领下,浙大蜂学学科独树一帜,走在了全国前列。
蜂学研究室牌匾 俞倩玮/摄
胡老师办公室的门口挂着一块“德育工作室”牌匾。“我就是个普通老师,讲着普通的课,但如何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是我一直在努力的。”
胡福良和学生的QQ群、微信群叫“bee family”,他就是学生当中的“蜂王”。除了学术交流,有时候也会唠点家长里短。即便是毕业后,学生们仍将“胡门”当做娘家。结婚生子、工作上的成败得失都会第一时间向胡老师报告。
胡老师和学生的Bee Family 俞倩玮/摄
有同学表示,“虽然和胡老师只有一个学期的相处时间,但是他的和蔼、幽默、耐心、体贴,真的很打动我。”这名同学回忆着上课细节说,当大家在吃蜂蜜时,胡老师会很亲近过来问候说“蜂蜜好吃吗”,还有在知道大家作业压力大之后,老师只布置了前三次作业。
备课 俞倩玮/摄
“胡老师最后一节课说,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我们又何尝不是依依不舍的呢?”在学生写给胡老师的卡片上,满满都是感激之情:有幸走入您的课堂,是大学生活中一件美好的事情。
4月17日,《蜜蜂、生态与人类》最后一堂课,胡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段话,也是他对学生的期待:“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肩上有责任,脚下有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