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晚年曾经两次接受外国画家为其绘制油画肖像。为慈外国一次是禧画像由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萨拉·康格推荐的美籍女画家凯瑟琳·卡尔为她作画;另一次则是由一位名为胡博·华士的男画家为她绘制肖像。
慈禧主动相邀
胡博·华士出生于荷兰,男画1893年加入美国籍,为慈外国长期游学欧洲,禧画像广泛学习雕刻、男画cq9游戏跳起来72倍视频绘画等艺术,为慈外国后专攻肖像画,禧画像是男画当时欧洲著名的肖像画家,曾经为荷兰女皇、为慈外国俄国驻英大使等欧洲权要画像。禧画像1899年,男画华士首次来华,为慈外国受美国公使康格、禧画像cq9电子大奖视频英国公使窦纳乐推介,男画曾经为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袁世凯等朝廷重臣画像。据说慈禧后来看到了奕劻的画像后,非常喜欢,于是才有了外务部的出面相邀。应当说,从肯于接受一名外国女画家到主动邀请一名外国男性画家为自己画像,表明慈禧的思想观念又与时俱进了很多。
1905年,华士受清廷外务部邀请再次来华,预先讲好是要为外务部官员画像。6月10日,cq9电子大奖图片当华士到达北京时,外务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伍廷芳却悄悄地告诉他,画像的对象是慈禧皇太后。华士在给亲友的信中说:得到这个消息,他当时颇有怒气,说早知如此,他要索取双倍的价钱;但他随即表示,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绝不能用报酬的多寡定取舍,他会全力以赴。
华士第一次觐见慈禧并为其画像的时间是6月20日,地点在紫禁城西侧的三海,当年卡尔也曾在这里进行画像工作,但华士没能获得卡尔那种整天随出随入长达八九个月的从容绘画时间。慈禧给华士的写生时间是三次,后来增加为四次,每次近一个小时。因此,华士不得不先在现场将慈禧的头像在小幅画布上画下来,回到自己的住处后再在大幅的画布上创作,同时还要利用慈禧的照片并对人像背景予以拍照。当时正值酷暑,华士对画像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每天都在自己下榻的旅店里挥汗如雨地紧张工作。
“不要阴影,也不要皱纹”
与先前的卡尔一样,华士也未能完全遵照西方肖像画的基本技巧进行绘画。慈禧等人反复要求面部不能出现阴影;而且眼睛要加大;嘴部要显得丰满,不能下垂;双眉要直,鼻子不着任何阴影。“总之,不要阴影、不要阴影、不要阴影,也不要皱纹!”华士后来在书信中向亲友抱怨道。
但华士也逐渐认识到这里包含着中国人对肖像画的不同理解,认识到慈禧等人想要的并不是一幅写实的肖像,而是一幅具有象征意义和富于寓意的纪念像。最后,由于减去了面部的阴影和皱纹,已经71岁高龄的慈禧太后,被“成功地绘出了一个30岁妇人的容貌”(华士致亲友信中语)。慈禧等人极为满意,胡博·华士也深感荣幸,他自信,将来的历史学家研究慈禧一生事迹时,他会是其中的一部分,并宣称:“我的名字胡博·华士,将会重复出现在中国的史籍里。”
但华士仍然心有不甘,他决心以起初那幅写实的初稿完成一幅完全写实的慈禧肖像画。回国后,华士以细致的笔法、阴影的运用和对人物内心性格的捕捉,将一个威严、矍铄、透露着凛凛霸气的年迈女统治者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这幅画像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慈禧赐中文名华士·胡博
而深为慈禧等人满意的华士第一幅油画像,则一直收藏在颐和园中。画像画面通高232厘米,宽142厘米,画中的慈禧端坐宝座,着黄色寿字袍服,手持牡丹花团扇,戴金护指套,身后为竹林画垂帘,侧后左右对称设有鸾翎宫扇和方几、托盘,盘内呈金字塔状层层码放着新鲜的苹果,那是慈禧所居之处特有的“空气清新剂”。
除了对慈禧面部光影的处理反映了当时中国宫廷对肖像的观念外,画像上端还有一题写着“大清国慈禧皇太后”汉字的横条,正中绘有“慈禧皇太后”方形红色印章,左右两边分别有“宁寿宫”与“大雅斋”小章,左下方竖写“光绪乙巳年”(即1905年),横条的形式极似一方中式建筑上悬挂的匾额。这些中式场景和中式元素为该画像赋予了浓厚的中国特征,可视为20世纪初中西方绘画艺术观念碰撞与交流融合的珍贵实物。由于慈禧不要阴影的要求只是局限在面部,故华士充分发挥了西洋绘画技法运用阴影和明暗表现衣服褶皱和光泽方面的长处,使得明黄丝袍极具真实质感。在画面的左下角,有竖写的“华士·胡博恭绘”中文及横写的“Hubert Vos”英文签名。
值得一提的是,“华士·胡博”这个名字还是慈禧所赐。按照英文的惯例和顺序,华士的姓名翻译成中文本该为胡博·华士,华士先前在给奕劻及李鸿章等人的画像上中文书名也是胡博·华士。慈禧认为,按照中华习俗,姓氏应在名字之前,因此特赐其中文姓名为华士·胡博,为华士欣然接受。
秦雷 著《颐和园行走记》文物出版社 2023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