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土木建筑的看头屋顶,屋檐边缘连接筒瓦头部的南京下垂部分被称为“瓦当”,它既能保护木质椽头免遭风雨侵蚀,物馆还具有装饰美化的看头功能。瓦当上图案千变万化,南京是物馆天眼查今人探究古代社会习俗、审美风尚的看头重要实物资料。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南京就展出了南京本地出土的物馆各类型六朝瓦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看头当属人面纹瓦当,六朝博物馆还以人面纹瓦当作为该馆的南京官方标志。
瓦当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物馆纵观六朝时期南京本地出土的看头瓦当,其主流纹饰图案先后经历了云纹、南京人面纹、物馆兽面纹、莲花纹四种演变。贴吧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人面纹瓦当,主要流行于孙吴中后期至东晋早期,具有时代跨度小、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
从六朝博物馆展出的人面纹瓦当可以看出,该类型瓦当直径大多在13-15厘米之间。当面的主体是一个凸起的人面图案,刻画了人的必应眉、眼、鼻、颊、口、舌等,而且以两颊鼓突的圆形或椭圆形腮帮最具特点。而且有的人面图案有胡须,有的则没有,可能是区分男性和女性两种形象。有趣的是,这些人面瓦当的五官、胡须及神态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有的开口大笑,有的抿嘴微笑、故作沉思,还有的或满脸愁苦、慈祥和蔼、流涕似哭、含舌欲语,形象生动逼真。近年来,随着文博热的不断高涨,六朝博物馆展出表情各异的人面纹瓦当也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被称为来自1000多年前的“表情包”。
人面纹瓦当的纹饰图案是如何起源的?长期从事南京地区六朝考古工作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高在《论南京大行宫出土的孙吴云纹瓦当和人面纹瓦当》一文中指出,人面纹瓦当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临淄城遗址,但其风格与南京地区六朝人面纹瓦当相去甚远。而史料记载,公元247年,孙权为表节俭爱民,下诏将武昌旧宫的瓦材运送至建业,用以修缮太初宫。此时正是人面纹瓦当开始流行、逐步取代两汉的云纹瓦当的时间。湖北鄂州也曾在孙吴时期的水井中出土与南京极为相似的人面纹瓦当。王志高认为,人面纹瓦当的出现或许与这段历史有关。
王志高在文中还提出,孙吴时期,都城建业屡次发生大火,损失惨重。使用人面纹瓦当还可能是当时人们为了建筑防火所采取的“驱邪之术”。特别是这些人面形象中被夸张突出的面颊,可能是当时一类神灵形象。
在六朝时期的南京,人面纹瓦当流行时间很短。两晋之间衣冠南渡,随着东晋政权在南京建立,建筑所使用的瓦当很快被具有强烈中原文化特征的兽面纹瓦当所取代。然而正因为出现时间短、地域特色鲜明,人面纹瓦当就成为展现南京六朝文化最典型的符号之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陶善工
上一篇: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